top of page

植物肉仿肉技術大揭秘

​文/劉姿劭

       你吃過素肉嗎?你吃過植物肉嗎?你也許會好奇,植物究竟是如何製成像傳統肉類的口感與質地呢?接下來本篇將為你介紹台灣素肉常見的結構化蛋白擠壓技術,以及經濟部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研發的新技術—剪力流成型技術。

       素肉和植物肉其實都是指以植物蛋白,經過特殊技術而製成的仿肉食品,但在台灣的食品加工發展過程中,素肉多以大豆分離蛋白作為原料,並透過擠壓技術而成的「組織化植物蛋白(TVP, Textured Vegetabla Protein)」。

組織化蛋白—纖維紡絲法與擠壓組織法

       常見產生組織化植物蛋白的方法有兩大類:纖維紡絲法與擠壓組織法。纖維紡絲法利用蛋白質遇酸凝固的特性,將植物蛋白溶於鹼性,再注入酸性溶液中,最後固化成絲狀物。這種生產方式不但會使用許多酸、鹼液,產生嚴重的廢水處理問題以外,而且成品含水量高,儲存不易,因此目前也越來越少見。

       擠壓組織法則是將植物原料,混合水、調味料、色素等,送入擠壓機器中,讓這些原料在機器中經過加熱、摩擦、剪切等作用,製成須再加工的素肉胚,或是可直接調理食用的素肉。相較於纖維紡絲法,此種方式不會產生污染,且生產成本較低,同時透過調整參數就能得到更多不同類型的成品,因此也成為目前主流。

  其實著名植物肉廠商Impossible Foods和Beyond Meat便是使用的這類的結構化擠壓技術,但是為了更接近真實肉類,兩家公司的做法不一,Impossible Foods深入研究肉類的「肉味」來源,並發現在豆類植物基因中有相似功能的「Heme 血紅素(或稱血基質蛋白)」,因此將此段基因以酵母菌大量繁殖,加入原料當中,製成漢堡排。而Beyond Meat則是在組織蛋白成品中,加入橄欖油與甜菜汁,模仿真實肉類的「鮮紅肉汁」與口感。

剪力流成型技術

       除了常見的擠壓技術之外,經濟部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近年來研發出新的製造技術—剪力流成型技術,運用低剪切力的方式(機器圓筒轉速較擠壓技術低),更容易控制流動,使得原料在剪力流方向上形成長纖維,而垂直剪力流的方向則形成較短的纖維,最後製成多維度纖維素肉,此種植物肉厚度與口感都和真肉相近,亦可直接調理食用。目前此種技術也轉移至國內知名素肉素材業者新哲素肉,同時也是國際素肉龍頭供應商。

參考資料:

經濟部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(2019年11月)。全球植物基食品趨勢及台灣商機研討會,IEAT會議中心-1F演講廳

技術: About
bottom of page